电信诈骗中有这六大心理陷阱看专家怎么分析
贷款、网络刷单、冒充客服及公检法工作人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信诈骗的形式越来越多。不法分子精心设计,步步设套,但无论手段如何翻新,始终是通过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密码等关键信息达到目的。
当前各类防诈骗宣传随处可见,人们对自身的财产安全警惕性日益提高,但仍再三有人上当。究其原因,不法分子在行骗过程中早已挖好了多种“心理陷阱”。
不法分子冒充客服诈骗聊天截图
自己人效应
“最近出门不是很方便吧,我也是很多天没出门了,取钱都困难,我们这里提供贷款,还支持分期!”今年3月中旬,市民王先生接到这样一则“暖心电话”,本以为可以足不出户办理贷款,却被对方以“银行卡号有误”“认证金支付超时”“流水不足”等原因,前后共骗走了2万元。
无独有偶,今年5月16日,正为资金周转发愁的市民杜先生,接到了一个声称可以无抵押贷款的电话,帮助杜先生解决燃眉之急。但当杜先生按照对方要求连续打款2次,花费几千元刷银行流水后,却仍未见到贷款入账。意识到问题的杜先生选择报警。5月22日,东新警方在嫌疑人的落脚地找到2本话术本,记录的多是“善解人意”的行骗套路。
武汉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黄进军分析,电信诈骗中的骗子常会利用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某一方面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不法分子在行骗过程中,多会表现出与受害人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使受害人产生亲切感与信任感,缩短与受害人的心理距离,已达到行骗目的。
不法分子冒充客服诈骗聊天截图
登门坎效应
今年5月中旬,在武汉打工的牛女士在某视频平台发现,自己在该平台绑定的支付账号不是自己的支付账号。牛女士在网上搜索该视频平台客服电话,并通过网页提供的信息,添加了一名自称客服的聊天账号。
对方提出解绑必须重新激活原账户,从未办理过相关业务的牛女士便在对方引导下,向该客服提供的账号中转账980元激活费。对方又提出必须进行第二次扫码确认,要求牛女士继续支付3988元,称支付完毕后,所有费用将全部返还。支付完毕后立即后悔的牛女士再次询问该“客服”,对方却没有任何回应。
牛女士报警后,民警调查发现牛女士的钱最终转入一年轻男子唐某的个人账户。日前,通过民警多日法律宣讲和政策宣传,唐某主动从外地赶到武汉投案自首,因涉嫌诈骗罪唐某被警方予以刑事拘留。
步步为营,得寸进尺,黄进军认为,不法分子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登门坎效应”: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一级一级地登台阶。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段时间后,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诈骗聊天截图
光环效应
今年4月20日,武汉消费者马先生在某二手交易网站看到一条兼职广告:“正规项目,手机操作,每小时75元。”马先生想赚点外快,便与广告发布人联系。对方说,要下载安装一款“XX联盟”App,在App里购物刷单,完成任务即返还本金并支付报酬。对方把马先生拉进一个聊天群。他观察了十余天,发现群里的人每天忙着“抢单”“刷单”,人人都说自己赚了钱。5月2日,马先生下载了“XX联盟”App,试着刷了两单,共付款8800元,App显示他赚了1690元。马先生于是继续刷单。当账户本金加上提成达到13万元时,他想提现,但没有成功。他联系“客服”,对方要求他交纳5万元“保证金”。马先生这才意识到被骗。
黄进军分析,想赚钱的受害人误入了骗子设好的“光环效应”心理陷阱。“光环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比较好的评价。人们认为对自己好的事情,往往刻意忽略可能隐藏的坏的因素。
不法分子刷单诈骗聊天截图
唤起恐惧效应
5月22日,汉口居民徐女士接到一个自称北京某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她身份证办理的信用卡逾期未还款,徐女士称自己从未使用过信用卡。接着,电话转至自称“北京市东城区公安分局民警张国强”的男子。
平白无故卷进案件,徐女士急得眼泪都掉出来了。依照“张国强”的指示,徐女士购买了一部手机,正准备下载通信软件时,她接到了武汉市反电信诈骗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她正遭遇诈骗,及时阻止了这起诈骗案。
在黄进军看来,冒充公检法诈骗中,诈骗分子假冒公安、检察院或者法官等以涉嫌各种违法犯罪为由,要求受害人提供账户核查资金或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唤起恐惧效应”:例如在提醒安全驾驶的广告中,经常会出现令人脊背发凉的车祸画面,在说服过程中,信息可以通过引发人们的恐惧情绪起作用。
武汉警方打击电信诈骗团伙
“优于平均效应”与“证实偏见”
武汉市反电信诈骗中心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许多时候电信诈骗的受害人在被骗后出现的两种反应令人费解。第一是许多人认为虽然电信诈骗的被骗案例时常被媒体报道,但总感觉被骗是别人的事,自己不会碰到。第二是受害人在被骗后,往往认为自己此前并未看到过防止电信诈骗的宣传,但实际上其身边的宣传标语和提示有很多。
黄进军分析,受害人的第一种反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优于平均效应”:人们普遍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为能干、更有资格和才华,较少受到人类缺点的影响,从而获得内心的优越感。受害人的第二种反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见”:当我们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更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