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7月17日晚,由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移动支付网联合举办的《金融科技大讲堂》第九期开播。国家金融IC卡安全检测中心(银行卡检测中心)信息安全业务部技术负责人李博文,以《监管科技研究与探索》为主题进行分享。
什么是监管科技?
监管科技的应用可以从“炒鞋”案例说起,人民银行曾下发一份金融简报《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那么“炒鞋”的风险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通过舆情监测、交易监测、逻辑分析等技术手段,“炒鞋”风险得以发现,这个案例当中就存在监管科技的应用,也就是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发现风险,并且保护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监管科技起源于国外,国外很多金融机构、学术机构对监管科技进行了定义,但每个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的偏颇。
从市场角色分析,监管机构为了保护市场安全有监管责任,金融机构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要做合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证市场健康发展,因此监管和合规的目标是一致的。
这也是监管科技的目标,帮助监管和金融机构完成一致性目标。
监管科技的机遇和挑战
监管科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0阶段从1990年开始到2000年,这一阶段是金融电子化阶段。科技开始进入传统金融,一些业务场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服务,风控可以通过这些交易的数据进行监管。
2000年左右,金融科技进入2.0时代,监管科技也随即进入了2.0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下,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同时面对一个问题,交易对象的身份难以确定,因此“KYC”受到了重视,监管科技的主要应用也是针对“KYC”。
现在开始的时代是3.0时代,监管科技的理念发生了变化,监管科技是技术驱动的监管创新,从“KYC”进化到“KYD”,使用数据进行风险和合规审查、预测。
从过去的发展可以看出来,监管科技遇到的挑战同时也是金融科技遇到的挑战。而目前监管科技的发展有四个挑战。
首先,在金融科技背景下服务更加虚拟,业务边界模糊,经营环境开放,使风险形势更加复杂;其次,监管存在一定的瓶颈,时效性不足、穿透性不足、统一性不足;另外,监管政策推出速度加快,合规成本不断增加;最后,数据成为金融服务重要生产资源,但是金融机构数据量巨大、来源分散使用困难。
当然,挑战的背后也存在着机遇。以合规成本问题举例,运用监管科技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且可以加快政策落地速度。在合规要求持续增长的当下,在监管科技上的投资将变得更加经济实惠。
通过监管科技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成本,同时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这样就能更好的实现金融的普惠发展,更好的服务社会。
目前,监管科技还面临着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拟合等问题是否会放大金融风险?区块链等分布式架构是否会颠覆金融底层架构,带来更多的监管难题?从复杂型终端到通用型终端能否经受得住金融安全的考验?
面对这样的挑战,相关机构需要坚持金融安全底线思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创新测试过程中研制新标准、新要求。
监管科技的应用
2017年,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就提出加强金融科技(Fintech)和监管科技(Regtech)研究与应用;而2019年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也提出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加强监管科技应用,建立健全数字化监管规则库,研究制定风险管理模型,完善监管数据采集机制;在今年,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相关会议强调,要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强数字监管能力建设。
在监管科技的应用过程中,国家金融IC卡安全检测中心(银行卡检测中心)一直遵循以金融管理部门为中心、以金融机构为节点、以数据为驱动、具有星型拓扑结构的监管科技应用框架。
事前将监管政策与合规性要求“翻译”成数字化监管协议,并搭建监管平台提供相关服务;事中向金融机构嵌入监管“探针”自动化采集监管数据,进而实现风险态势的动态感知与智能分析;事后利用合规分析结果进行风险处置干预、合规情况可视化展示、风险信息共享、监管模型优化等。
在监管科技实际应用上,进行平台建设是首要的,其次实现全金融形态覆盖,最后要通过技术化手段补齐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而想要达成这三个目标,可以通过API、业务系统等技术手段,对洗钱、欺诈交易等风险进行预警,对仿冒、钓鱼应用进行处置。
在演讲的最后,嘉宾与观众对监管科技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比如315晚会曝光的SDK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监管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关系等等问题。
其他精彩内容欢迎关注直播回看: